英文片名翻译的艺术

英文片名翻译的艺术

24.02.2022文 | 陈伟光

比起现在拼合固定词组的手法,以前的中文译名喜欢引用诗句,《蓬门今始为君开》、《夜半无人私语时》、《一树梨花压海棠》,听起来比较有墨水,而且望文生义,能够突出电影的内容,若非学贯中西之辈,根本就译不出来。

文人翻译讲究古韵

西片的中文译名都是片商找人翻译的,民国时期的中国有不少文人从事翻译工作,他们饱读诗书又精通外语,很多还是在报章写小说的作家,在中共上台后,西片无缘进入中国市场,很多文人南下香港进入电影圈工作,也因此沿袭了古韵味十足的翻译手法。《A Quiet Man》讲一个爱尔兰女子爱上回乡寻根的退役拳王,中文译名《蓬门今始为君开》,《Pillow Talk》是关于一对男女每晚临睡前互通电话的浪漫故事,结果用上非常恰当的中文片名《夜半无人私语时》,享誉全球的歌舞片《The Sound of Music》采用《仙乐飘飘处处闻》而不是《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采用《仙乐飘飘处处闻》而不是《音乐之声》,听起来更有诗意。

而爱情悲剧《Waterloo Bridge》片名翻译成《魂断蓝桥》凄美又传神,讲公主偷偷出游的《Roman Holiday》是《金枝玉叶》不是《罗马假期》,《Summer of 42》根据少年与美少妇一夜情的剧情译为《初渡玉门关》,最精彩的是把恋童名作《Lolita》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取自北宋诗人苏东波调侃老友娶嫩妻的诗句,可谓形神具备。

恋童名作《Lolita》当年被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
取自北宋诗人苏东波调侃老友娶嫩妻的诗句,可谓形神具备。

道地又实用的译名

香港后来的西片译名渐渐摆脱诗意化,趋向更道地实用的词句, 90年代很多西片的译名都直接到位又不失风采,比如卖座大片《Pretty Woman》中文片名叫《风月俏佳人》,点出女主角职业之余又不会太低俗;《Ghost》当年的译名是《人鬼情未了》,绝对一目了然,最重要叫得顺口又带出内容。除了实用价值,很多西片译名也突显香港人对文字的灵活玩味,比如讲少女未婚怀孕的《Juno》用了《鸿孕当头》,讲自负少女的《Lady Bird》成了《不得鸟小姐》,都玩了食字梗。我最欣赏的是他们不但把西班牙鬼才导演Almodovar的名字译成优雅易记的艾慕杜华,连他在香港上映的电影都翻译得特别有意思:《捆着我,绑着我》(Tie Me Up! Tie Me Down!)、《情迷高跟鞋》(High Heels)、《论尽我阿妈》(All About My Mother)、《对她有话儿》(Talk to Her)、《我的华丽皮囊》(The Skin I Live In)、《圣 · 教 · 欲》(Bad Education)、《万千痛爱在一身》(Pain and Glory),全部都是引人入胜的片名,完全符合电影的大胆内容。

香港西片的译名突显文字的灵活玩味,最重要叫得顺口又带出内容。

中港台译法大不同

中国在1993年重新引进西片之前,都必须根据新华社的译名为标准,除非是已有译名的文学名著改编,至于新华社没有翻译的,就一律用回英文片名。引进西片后,中国人的译名向来都是中规中矩的直译,比如《The Day After Tomorrow》译成《后天》,不如港台使用的《明日之后》那么具有想象力;《Fast and Furious》干脆就叫《速度与激情》,比不上香港的《狂野时速》或台湾的《玩命关头》那么吸引人。台湾的译名就比较文艺婉转,但有时候也会莫名其妙,最离谱的莫过于把《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译为《刺激1995》,原来在本片引进台湾之前的1994年,当地上演一部经典旧片《The Sting》,中文译名《刺激》(香港译名是符合剧情的《老千计状元才》),因为票房反应好,片商翌年引进《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时发现电影也是和骗局有关,于是就变成《刺激1995》,让人啼笑皆非。

台湾对西片片名的翻译有时候令人感到莫名其妙,背后的原因更是啼笑皆非。

译名缺失面面观

不过说到缺点,中港台其实都不相上下,喜欢把不同风格的电影翻译成同一个系列似的,有些是为了沾光,有些则是延续卖座效应。在中国,几乎所有Pixar出品的动画都被加上“总动员”的字眼,《Toy Story》是玩具总动员、《Finding Nemo》是海底总动员、《Ratatouille》是美食总动员、《The Incredibles》是超人总动员、《Cars》是赛车总动员、《Wall-E》是机器人总动员,也许是片名毫无新意,导致票房非常一般,直到《Coco》破例译成《寻梦环游记》之后,票房才突破十亿。至于台湾,什么类型都可以“神鬼”一番,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系列是神鬼奇航、Jason Bourne系列是神鬼认证、The Mummy系列是神鬼传奇,Leonardo DiCaprio主演的电影不管内容如何,片名翻译一定被“神鬼”化,严重误导观众。香港则喜欢重复使用固定字眼,比如杀机、追击、奇兵、特工、末日、风暴、惊天之类的,翻译片名好像在玩词句重组。

人名翻译的美学

以前在香港从事电影行业的宣传人员都是学贯中西之辈,不只西片片名译得优雅传神,连外国明星的名字也译得十分得体,女星方面的例子有:永远的玉女Audrey Hepburn译名柯德莉夏萍乱世佳人女主角Vivien Leigh译名慧云李、北非谍影女主角Ingrid Bergman译名英格烈褒曼、一代性感女神Marilyn Monroe译名玛丽莲梦露国际巨星Sophia Loren译名苏菲亚罗兰、玉婆Elizabeth Taylor译名丽莎白泰莱;男星方面有教父Marlon Brando马龙白兰度风流种Clark Gable奇勒基、叛逆偶像James Dean占士甸007 Sean Connery辛康纳利、性格男星Paul Newman罗纽曼、英俊小生Robert Redford罗拔烈福、硬Clint Eastwood连伊士活银幕绅士Gregory Peck葛雷哥莱毕克经典男神Cary Grant加利格猫王Elvis Presley礼士利等等,都是尽量汉化的英译。要留意的是,这些香港译名都是以粤语发音,才能够唸出韵味。我比较不习惯中国大陆的译法,他们总喜欢强调音节,例如C就用T就用,翻译起来很累赘,Brad Pitt变成布拉德.皮特James Bond要叫詹姆斯.邦德Beckham要叫贝克汉姆Tom Cruise要叫汤姆.鲁斯Michael Jackson硬是要唸成六字真言迈克尔.杰克Nicole Kidman唸成长气的尼克.基德曼,那里及得上人家香港毕彼特占士邦碧咸汤告鲁斯米高积逊妮歌洁曼那么干脆易

关于译名的选择

时候,看到人家写文章时利用音译或者意译的方式,我就觉得那是创意与趣味兼备。比如把英年早逝的男星River Phoenix译成凤凰乐坛教父Neil Young称为牛羊80年代一线女星Michelle Pfeiffer可以译成米雪飞花这些都是我喜欢的人名译法。有些译名虽然约定俗成,但是基于情怀,我会有选择性的使用,比如Hollywood,我会使用荷里活而不是莱坞这是因为当年阅读首先接触的是前者(当时中文报章很多都是转载香港新闻的),所以先入为主一直沿用至今,这就像某些影评人坚持用鲁福来代表法国新浪潮导演Francois Truffaut,也不用楚浮,因为他们当年吸收的电影养份多来自香港而不是台湾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近年从剧场教学退休后,喜欢在社交媒体撰写各类艺评。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