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口碑与观众打分

电影口碑与观众打分

27.05.2021文 | 陈伟光

近年来频频看到电影口碑逆袭票房榜的现象,殊不知口碑背后有着复杂的观众打分机制,不同的演算法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成熟的市场里,口碑就是王道,评分网站都尽量确保观众的评价得到充份的展现,让电影的口碑和票房形成正比。

凭口碑最后胜出

票房战如同马拉松,被看好的热门电影一路领跑,最后却被黑马后来居上,这样的戏码近年频频上演,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电影的口碑。一般的大片通常会依赖庞大的宣发资源获得院线给予更多排片量,在开画阶段以量取胜,但在上映后一旦口碑欠佳,票房走势就会受阻,院线跟着把放映场次转移到其他口碑更高的电影身上,此消彼长之下,票房便会逆转,最终由口碑较好的电影胜出。今年中国春节档的《你好,李焕英》逆袭《唐人街探案3》,五一档《悬崖之上》逆袭《你的婚礼》都是这样的道理。这种情形说明了片商的宣发可能出现了错位营销,导致观众受到讯息误导,看完后产生期望的落差,接着就设法抒发不满,给电影打低分成了最常见的管道。

观众口碑有时候比电影的宣传还要有效,成为票房最大的催化剂。

 

豆瓣与猫眼之别

在中国,比较著名的电影评分网站有豆瓣和猫眼,正好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代表。豆瓣源自网络的文青社区,用户一般上对电影有一定的要求,热衷於讨论与分析。猫眼本身是个票房与购票平台,公开给用户看完电影后顺便打分,门槛较低,所以范围更广泛和大众化。对比两边的评分,我们会发现猫眼对同一部电影的评分往往会比豆瓣来得高,猫眼9分以上的爆米花电影,在豆瓣可能只有6分以下,显示了文化水平的差异,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打分标准,要相信那一方就要看本身的口味和观影经验了。实际上,无论给电影好评或差评,都是很个人的选择,没有所谓对不对的问题,最重要的反而是相关评分体系到底好不好。

打分机制各有不同

根据豆瓣创办人阿北(杨勃)的说法,他们的评分计算方式很直接,就是把星星(从一颗到五颗)换算成十分制,一颗星代表两分,加起来再除以打分用户的人数,就得出一部电影的评分,然后按照程序每隔几分钟就自动更新一次,但若是评分人数不够多就不会开分。虽然看起来简单粗暴,但他们也会审查用户账号的评分行为来杜绝粉丝和水军的非正常打分(1星或5星),这是因为经常会有电影公司雇用水军为自家电影打高分,或是故意给对手打低分;流量明星的粉丝也会不断为自己的偶像主演的电影灌水,企图拉高分数。不过随着豆瓣的用户数目破亿后,这种刷分的做法已经起不到作用,因为很快就会被其他用户的打分稀释。至于猫眼,除了开放给用户打分,本身也会邀请影评人和媒体人为电影打专业评分,与用户评分并列,试图取得平衡,做法有点像外国的烂番茄网站。豆瓣和猫眼的用户都是为了自身的喜好而打分,那些为支持自己喜欢的电影打高分的被称为“自来水”,和受雇的“水军”形成强烈对比。

豆瓣源自网络的文青社区,是目前中国最权威的电影评分网站。

 

三大国际评分网站

国外则有三大专门给电影评分的网站:以一般观众为主的IMDb、影评人和观众并重的Rotten Tomato(烂番茄)、以及以影评人为主的Metacritic。各家有各家的评分机制,其中以IMDb最复杂,但也相对公正,如果纯粹把总分除以打分人数,就会出现偏差的可能,比如电影A只有十个人看过,全部都打十分,电影B有十万人看过,评分平均值为9.8,这样对后者就不大公平,IMDb的演算法就是为了避免电影A的最终得分高过电影B。除此此外,虽然人人都可以注册成为IMDb用户为电影打分,但在Top 250电影的评选上,他们会通过加权平均值(加重资深用户的分数)来排除各种刷分可能,目前高居榜首的是1994年出品的越狱电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紧随其后是《The Godfather》、《The Godfather Part II》和《The Dark Knight》,评分都在9分以上,每部电影都列出评分者的数量、年龄、性别和国籍,分析十分详尽。

IMDb的电影评分机制复杂但公正,这是用户们投选出来的十大电影。

 

100%不等同100分

1998年创办的烂番茄网站则以收集电影评论为主,作者必须是影评人协会或作家协会的会员,编辑会在阅读内容后把影评分类,评价正面的是fresh(新鲜),评价负面的是rotten(烂),最后算出给好评者在总人数的百分比,也就是所谓的新鲜度Tomatometer,一般低于60%就被视为烂片。所以该网站显示的并非影评人的打分,那只是一部电影在影评人笔下的好评率,拿到100%不等于100分,而是百分百获得好评的意思。最近烂番茄改制,收录了更多的影评,原本一直高居榜首的影史经典《Citizen Kane》因为一篇来自1941年的影评给了负评,导致原本100%的好评率顿时变成99%(116篇当中有115篇好评),结果被其他63部百分百好评率的电影超越,其中获得245篇好评的英国合家欢电影《Paddington 2》更因此登上榜首,取代《Citizen Kane》的地位,引起影迷的哗然,纷纷质疑烂番茄的权威。这个网站也提供一般用户打分,被称为Audience Score,与影评人的Tomatometer并列,提供另一个角度的参考。

票房一时口碑一世

Metacritic则是把收集到的影评转化为1至100的metascore评分,如果影评人本身已经有打分,不管是给星星还是ABC,都可以直接转化成分数;至于没有打分的影评,则交由编辑评定。网站评分以颜色区分,61-100是绿色,40-60是黄色,40以下是红色,从中可以看出佳作、普通和差劲的标准。以上这三大电影评分网站虽然操作各异,但却起到互补功能,让影迷有更全面的参考方向。归根究底,一部电影真正的价值不会被一时的低分摧毁,时间是最好的证明,那些推出时被吹捧的电影,能否名留千古还言之过早,最后路遥知马力,只有能够经得起时代洗礼的才有资格成为影史经典,毕竟票房是一时的,口碑却是一世的。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近年从剧场教学退休后,喜欢在社交媒体撰写各类艺评。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