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节面面观

法国电影节面面观

14.07.2022文 | 陈伟光

法国作为电影诞生之地,其手法一直成为其他国家参考模仿的对象,就算是商业片也有不落俗套的处理,不会放弃艺术上的追求,每年法国电影节的选片可以证明这一点,是本地观众接触法国片的大好时机。

法国片更胜一筹

在大马,每年一度的法国电影节(Le French Film Festival)是接触法国电影的唯一机会,因为院线一般都不会放映法国片。这个由法国文化协会和大使馆联办的电影节已经来到第20届,今年继续通过GSC院线在全国四个城市(吉隆坡、槟城、新山、亚庇)进行放映活动,一共有16部电影登场,全都是近几年推出的新片。我在槟城一口气看完所有选片,觉得任何一部都比大部份院线电影更可观,印证法国电影的水准确实来得比其他地区优秀。无论什么类型都好,法国人都可以拍出不一样的情调和创意,让观众看见他们的文化精神何等丰富,生活中的艺术无处不在,鉴赏品味自然流露。

今年的法国电影节带来16部不曾在本地院线上映的新片,是观众一年一度接触法国片的大好时机。

法式幽默的喜剧

法式幽默让法国喜剧片更有品味,不只是搞笑那么肤浅。看到《French Tech》那些原本想要让生活变得更方便的科技带来的不便,我就忍俊不禁,不听使唤的自动车、失灵后随处掉落的无人机、真人与视频跳舞的派对、需要展示笑容才能解锁的手机,讽刺十足的场面层出不穷。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司员工集体抗议老板不人道的禁婚生孩子守则,每个人都拿出和孩子有关的物品摆在会议桌上,老板通过手机视频逐一检查,这一幕既荒谬又好笑,最妙的是女助理祭出验孕棒,经手人竟然就是老板本人,结局当然皆大欢喜。那部讲两个傻瓜在车厢捡到巨型苍蝇的《Mandibles》看似胡闹,但训练比狗还要大只的苍蝇时,过程实在天马行空,笑料不断从各种意想不到的处境产生,用无厘头的手法批判人生的不可理喻,真的服了脑洞大开的法国人。《The Big Hit》直接把荒诞剧经典《等待果陀》搬到监狱上演,一群囚犯感同身受地排练,最后在巡回演出时成功逃走,留下导演在台上打圆场。剧情取材自真实事件,剧作家贝克特当时还表示这是他作品最好的结局。

大相径庭太空片

太空宇航员的题材无独有偶地出现在其中两部电影中,处理手法却大相径庭。剧情片《Proxima》旨在带出女太空人兼顾工作与家庭的两难,她受训其间和女儿的相处,直到升空前的内心煎熬都在各种细节中表露无遗。最难忘两母女凌晨偷跑到发射基地看火箭的一幕,片尾还向不同时期的女太空人致敬。《16 Sunrises》则是关于法国太空人执行任务的纪录片,最特别的地方是全片都以《小王子》作者圣修伯里的飞行日记对照,引用他的文字形容浩瀚无边的太空,对未知的敬畏与感概重复出现在旁白里,配合太空站内长达半年的无引力状态,可谓诗意盎然,跳脱出一般纪录片的模式。

不一样的歌舞片

想看不一样的歌舞,《Aline》和《Annette》这两部得奖电影也在选片之中。《Aline》以Celine Deon的歌唱事业为蓝本,拍成音乐传记片,自导自演的Valerie Lemercier大胆地把自己的脸孔置放在其他演员身上,演绎歌手的童年和少女时代,一直到了中年才还原自己的身子,手法十分破格,让她得到今年法国凯撒奖影后。《Annette》则是歌剧电影,所有台词都是演唱出来,最特别的地方是用木偶代表男女主角的女儿,也就是电影的主人翁,象征母亲死后用歌声附身女儿,被父亲当成摇钱树巡演,最后指正父亲杀人,狱中再见时已经化身为人,导演Leos Carax凭此片夺得去年康城影展最佳导演。

《Annette》荣获康城影展最佳导演奖,有幸通过法国电影节在大马上映。

匠人电影讲究细节

这次的电影节也看到不少匠人题材,有关于餐馆概念如何诞生的美食电影《Delicious》,看失意大厨如何把贵族美食带到民间;解放法国人的味蕾。有描写高级定制服装的裁缝收徒弟的《Haute Couture》,看名牌服装如何讲究细节和工序,巧手工艺找到传承的经过。有讲述玫瑰比赛的《The Rose Maker》,看玫瑰园主如何栽培新品种打救即将破产的家族事业,一班鲁蛇成功翻身。这些电影拍得有心思,过程仔细又不会沉闷,从中看到法国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一边看电影一边认识一个行业所追求的最高标准,才能造就如此精致的生活品味。

对不公义发声

法国人对不公义事件的发声从来没有在电影中缺席,《Red Soil》揭露化学工厂污染环境的真相,当护士的女儿大义灭亲举报父亲的雇主,官商勾结的作业和我们这里的情形如出一辙,片中也很讽刺的出现马来西亚的名字。《Black Box》讲述飞机坠毁后,一名飞行调查员凭着过人的听力,察觉事有蹊跷,最后找到安检公司被贿赂的证据。这些揭秘电影都有事件原型,搬上银幕后过程犹如惊悚片。《Lost Illusions》则是揭露19世纪报界的堕落,文人被金钱收买制造舆论,年轻诗人沦落成文棍,八卦当道文学被践踏的现实,法国文坛也有不光彩的历史。

多元社会的缩影

法国电影中的社会写实也同样深刻,《My Brothers and I》透过小男孩的角度,刻画他与三个哥哥在海滨贫民区的生活,移民后代的快乐与哀愁。《Tokyo Shaking》则是中产家庭在海外生活的焦虑与不安,面对东京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和海啸引发的核泄漏危机,外资银行女高层被家庭和公司搞乱阵脚。法国电影经常看到多元社会的矛盾和写照,大量的移民冲击了法国人的社会观念,这是我看法国片最大的体会。另一个常见的主题是中老年人的危机,整个电影节我最喜欢的那部《La Belle Epoque》用与别不同手法探讨了这个问题,一个花甲老翁遇上婚姻危机,结果接受一个客制的时空倒流服务,重温他与妻子相逢的那一天。在片厂设计和演员扮演的环境里,重新激发他对生命的热情,最终找到出路解决了危机。一个通俗的题材,在法国人幽默加上创意的处理下,马上变得好看起来。

《La Belle Epoque》以与别不同的手法探讨老年婚姻危机,客制时空倒流的手法尽显法国人的幽默与创意,既通俗又好看。

不要让电检局得逞

最后不得不谈谈国内办电影节最为人诟病的地方:银幕黑手。由于放映的都是没有经过删减的原装版本,所以电检局出动人工遮盖这一招,只要银幕上出现女性露点镜头,一律都会被物件遮盖,手法相当粗暴不得体。电影院还在放映厅外面用通告列明所有不符合国情的画面将会遭到manually blocked的处理,观众只能对着一片漆黑的银幕,在看不到画面和字幕的情形下,凭声音完成自我想象。对于这种大马独有的观影文化,我起初和大家一样非常反感,不过想深一层,如果我们因此抵制电影节,到头来反而让电检局得逞,间接促使主办单位放弃放映,院线以后更加不重视冷门电影,最后损失的还是观众本身。所以我们不能让小众消失,只要有机会就不要放弃观赏。同时继续表达我们的不满。

电检局连电影节选片也不放过,删减不来就动用银幕黑手,还特地声明给入场观众知道。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近年从剧场教学退休后,喜欢在社交媒体撰写各类艺评。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