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些电影这么黑暗?

为什么这些电影这么黑暗?

10.03.2022文 | 陈伟光

总是不停下雨的天气、城市里黑暗的角落、强烈的光影对比、颓废孤独的侦探、致命的蛇蝎美人、扑朔迷离的案情、永远封闭压抑的空间、夜景仿佛无止尽地蔓延,这些曾经在上世纪40年代风行一时的黑色电影元素,都随着新版蝙蝠侠回归大银幕了。

一切从Film Noir开始

黑色电影Film Noir这个名称,出自1946年法国评论家尼诺·弗兰克(Nino Frank)笔下,用来统称当时风格类似的一批荷里活电影。这些影片的内容主要源自30年代美国流行的侦探小说,塞缪尔·达西耶尔·哈米特(Samuel Dashiell Hammett)、詹姆斯·凯因(James Cain)和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是其中几位最受欢迎的作家,他们的小说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情节与传统的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绅士查案手法大为不同,书中的主角有着反英雄人格,通常生活颓废愤世嫉俗,出没在城市的阴暗角落,没有明确的善恶道德观,喜欢游走在法律和犯罪边缘,结局通常都不圆满,带有浓厚的悲观情绪。这些设定反映了当时经济大萧条和战乱时代的人心惶惶,从小说蔓延到漫画,最后登上了大银幕。

私家侦探登上大银幕

追根究底的话,最早出现的黑色电影应该是1940年的《Stranger on the Third Floor》,不过该片上映时没有引起任何注意,直到1941年的《The Maltese Falcon》叫好叫座之后才正式开启黑色电影的风气。这部电影改编自Samuel Hammett在Black Mask杂志连载的推理小说,讲述私家侦探受雇寻找贵妇失踪的妹妹,结果搭档被杀,自己成了嫌疑犯,在暗中查访下发现原来一切与一尊神秘雕像有关。在片中饰演侦探的美国演员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从此走红,成了黑色电影的代表人物,其侦探形象反复出现在其他跟风作品中。他在翌年主演了更为轰动的谍战片经典《Casablanca》(北非谍影),获得奥斯卡提名,登上荷里活巨星的位置。接着是改编自James Cain黑色小说的《Double Indemnity》获得七项奥斯卡提名,《Gaslight》让瑞典国宝级女星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夺得奥斯卡影后,黑色电影全面爆发登上大雅之堂。

《Casablanca》不但是谍战片经典,也让黑色电影登上大雅之堂。

小说家是最大推手

为黑色电影推波助澜的功臣首推侦探小说家Raymond Chandler,他的写作风格奠定了黑色电影往后的基调,笔下的私家侦探菲力普·马罗(Philip Marlowe)成了银幕经典形象,从1942年至1947年,他的四部小说先后被搬上银幕,包括《The Falcon Takes Over》、《The Big Sleep》、《The Blue Dahlia》、《Lady in the Lake》。他本身也是史上最有名的编剧之一,由他改编的《Double Indemnity》被誉为黑色电影的教科书,与他合作过的名导有紧张大师艾弗列‧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两次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他是少数凭侦探小说登上文学殿堂的作家,1954年凭《The Long Goodbye》获得爱伦坡奖的最佳长篇小说奖,1973年被大师级导演罗伯特·奥特曼(Robert Altman)搬上银幕。虽然他本人早于1959年病逝,不过他的写作手法一直被后世同行沿用至今,影响十分深远。

为黑色电影推波助澜的功臣首推侦探小说家Raymond Chandler,
他的写作风格奠定了黑色电影往后的基调。

名导的黑色经典

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导演Alfred Hitchcock和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都曾经拍过经典的黑色电影,Alfred Hitchcock在1946年拍摄的《Notorious》已经有了风格上的转变,1951年拍出惊悚经典作《Strangers on a Train》,正是由Raymond Chandler负责改编剧本,最终夺得奥斯卡最佳黑白摄影奖。Orson Welles本人在1949年亲自演出的《The Third Man》可谓集所有黑色电影元素之大成,被英国电影学院列为百大英国电影之首,而他本人於1958年执导的《Touch of Evil》则是黑色电影的不朽经典,可惜当年被电影公司剪得支离破碎,直到后来恢复原貌才被肯定其地位,这是一部内容非常黑暗的边境缉毒电影,开场的三分半种是影史上最著名的长镜头之一。

Orson Welles主演的《The Third Man》可谓集所有黑色电影元素之大成。

黑色电影是一种风格

40和50年代被视为黑色电影的巅峰时期,开始的时候只是低成本的B级片,所以敢于挑战荷里活当时的拍片法则,大量刻画犯罪与谋杀的情节,女主角都不是良家妇女,那些源自侦探小说的情节大胆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严格来说,黑色电影并非一种电影类型,它融合了侦探片、黑帮片、惊悚片的特色,由于范围太广难以被定义,所以被当成是一种电影风格来区分。当时很多黑色电影都是事后才被标签,一开始也没有固定的方向,后来才渐渐物以类聚,形成一个潮流。黑色电影顾名思义色调偏暗,场景一般上处于封闭晦暗的状态,人物常常被阴影吞没,摄影机的位置刻意放低制造压抑氛围,同时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带出角色的孤独。画面上会有强烈的光影对比,高反差的黑白视觉风格深受上世纪10年代德国电影表现主义的影响;雨水是黑色电影最常见的意象,片中不停地下雨,剧情越接近高潮雨势就越大。

为何这么黑暗?

黑色电影之所以如此黑暗,是因为当时都是在夜晚拍摄,片厂在白天都让给了大制作,B级片为了节省成本,只能在照明不足的情况下拍摄,不料渐渐变成一种影像风格。当时黑白片依然占据主流,容易突出黑色电影的特色,间接助长了这股风潮。黑色电影诞生的时代刚好碰上荷里活最保守的风气,当时实行的Hays Code(海斯法典)对电影公司设立了各种拍片守则,银幕上不可以出现暴力拷打、不道德的性关系、不能详细描写谋杀过程、连接吻都受到管制,不可以持续超过三秒,所以Alfred Hitchcock拍摄《Notorious》时,让男女主角每隔三秒就暂停一下,然后才继续吻下去。黑色电影不断以各种擦边球的手法摆脱这些束缚,内容都在挑战银幕禁忌,满足观众被压抑的欲望。到了60年代之后,随着Hays Code被电影分级制度取代,彩色电影普及化,黑色电影渐渐退出大银幕。

黑色精神借尸还魂

不过黑色电影的精神并没有就此消失,反而融入各种电影类型之中,才有了70年代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的《Chinatown》、80年代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的《Blade Runner》、90年代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的《Seven》,二十一世纪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的《The Dark Knight》三部曲,吉列尔莫·德尔·托罗(Guillermo del Toro)一系列奇幻电影等等,都可以看到黑色电影的借尸还魂。最新一部由华纳兄弟重启的蝙蝠侠电影《The Batman》重现黑色电影本质,导演马特·里夫斯(Matt Reeves)这次回归DC漫画的传统,让超级英雄还原侦探本色。DC原本就是Detective Comics的缩写,1934年成立的这家漫画公司,以当时流行的侦探小说为蓝本,出版漫画月刊打响名堂,在1939年的第27期首次出现蝙蝠侠这个角色,他与超人刚好相反,没有任何超能力,童年目睹双亲被枪杀,继承家族遗产后化身蝙蝠侠,在腐败的哥谭市潜行打击罪犯,本质上和黑色电影里的私家侦探无异。所以从蒂姆·波顿(Tim Burton)到Christopher Nolan,蝙蝠侠电影走的都是黑暗压抑的风格,这次的新版更加变本加厉,从头到尾彻底黑色,变成一部比黑夜还要黑暗的电影。

新版蝙蝠侠回归DC漫画的传统,让超级英雄还原侦探本色。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近年从剧场教学退休后,喜欢在社交媒体撰写各类艺评。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