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海外困局

中国电影的海外困局

02.02.2023文 | 陈伟光

中国在疫情爆发的2020和2021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电影市场,虽然票房第一,但海外影响力不成正比,国产片的票房几乎全部来自本土,海外收入不到1%,充其量只能当最大票仓,距离电影强国的梦想还很遥远,如何说好中国故事成为突破困局的关键。

 

主旋律海外共鸣少

以中国史上最卖座的国产片《长津湖》为例,全球票房折合美元9.02亿,其中8.99亿来自本土市场(57.75亿人民币),海外票房只有区区300万美元。反观荷里活大片,一般上有七成票房来自海外市场,名副其实行销全球。造成中国国产片无法冲出海外的原因,主要是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近年在中国大卖的电影都倾向主旋律,强调中国色彩的集体主义和民族主义,《长津湖》讲的是抗美援朝,《战狼2》、《红海行动》讲海外撤侨、《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讲国家发展、《中国机长》、《中国医生》讲国内危机,《建国大业》、《1921》讲中共崛起,难以在中国人以外的群体取得共鸣,票房自然受到影响。

中国最卖座电影《长津湖》
因为意识形态过于强烈,最终被大马当局禁映

 

海外影响力每况愈下

中国电影市场自2010年总票房首度突破100亿后就进入井喷式增长,在国产片长达十年的辉煌期间,海外市场不但没有取得突破,反而比之前十年还要萎缩。千禧年过后的第一个十年,《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功夫》的海外票房占了八成以上的收入,不过这些都是以外国观众熟悉的武侠与功夫片为主,早已具备观众基础。然而近十年在中国卖座的电影,却无法吸引这类主流观众的捧场,过多的主旋律色彩明显敌不过市场上的商业类型片。在中国,主旋律电影倾向宣扬国策和彰显国力而叫座,荷里活主流电影一般上以针砭时弊,揭发政府弊端而受落,制片方向根本是两个极端。

 

国内热卖国外遇冷

国产片因为有庞大的本土市场而达到自供自给,长期忽略海外市场的开发,结果只能依赖内需而无法输出。能够在海外取得可观票房的华语电影,几乎都是由荷里活五大片厂的子公司引进发行,像Sony旗下的Sony Classic和华纳旗下的Miramax,他们通过母公司的营销脉络在主流院线大规模上映,取得数以千万甚至破亿的票房。中国人创办的华狮在2010年进军北美市场,负责引进华谊兄弟和博纳出品的影片,在十年之内发行了百多部国产片,但票房一直停留在百万水平,皆因发行网络有限,观众主要以中国移民为主,难以跻身主流市场,与其他外语片如印度电影相比,差距更加明显,宝莱坞文化的影响力有目共睹。

 

发展类型片寻突破

随着中国电影的技术和硬体设备提升,国产片尝试开拓更多元的类型电影,但类似开心麻花的喜剧,本土式的笑料不容易打破语言和文化隔阂,海外观众始终无法像中国人那么有共鸣。写实题材也因为外国人对中国社会缺乏认知而难以感同身受,国产动画因为有太多中国元素,无形中提高了外国观众的观赏门槛。近年取得突破的科幻片成了重点开发的对象,两部《流浪地球》在制作上不输荷里活,概念也相当新颖,不过在精神内核上有别与一般荷里活大片,导致不同的观感。片中五十岁以上的太空人一律愿意牺牲自己引爆月球的核弹,把活着的机会留给下一代,这种集体意识让习惯个人英雄主义的外国观众感到疑惑。

开心麻花喜剧的笑点过于本土化,不容易打破海外观众的语言和文化隔阂。

 

题材需要更多包容

无论如何,中国的国产类型片在海外比主旋律电影更有票房潜能,目前最需要做的是找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电影不乏技术和资金,真正缺少的是更多的包容性。韩国电影向荷里活学习,勇于面对历史创伤,反映民心所在,不害怕揭发当权者的阴谋和社会乱象,以各种大胆手法争取到全球观众的认同,克服他们的字幕障碍,扬威颁奖礼和票房榜。印度电影则以各种炫目的娱乐手段,百无禁忌的题材见称,成功打入全球各地的市场。中国电影如果只满足於国内观众的喜好,加入更多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最终只会导致海外市场进一步萎缩,类似《长津湖》在大马禁映的例子将会继续发生。要成为电影强国,海外市场的影响力才是中国电影当前的目标。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近年从剧场教学退休后,喜欢在社交媒体撰写各类艺评。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