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LYWOOD的前世今生

HOLLYWOOD的前世今生

11.03.2020文 | 陈伟光

流传至今屹立不倒的荷里活地标,原来是当年地产发展商的宣传看板,已经有97年历史。

 

HOLLYWOOD,这个位于美国西岸大城洛杉矶(Los Angeles)市郊依山傍水的地方,台译“好莱坞”,本文跟随港译“荷里活”,一直是美国电影业的代号,主宰着当今电影潮流,向全世界输出流行文化和美国价值观,是全球最大电影市场的心脏,也是无人不晓的“梦工厂”,让我们看看这个传奇的前世今生。

1853年的荷里活只有一栋房子,然后慢慢发展成一片农田,但当时还没有出现HOLLYWOOD这个名字。一直到了1886年地产开发商Hobart Johnstone Whitley来到这里发展,才有了基本的建设。随后在这里置业的Harvey. H. Wilcox和Daeida Wilcox夫妇替自己的农庄取名HOLLYWOOD,以纪念妻子家乡的冬青树林,这个名字才在1887年正式出现。到了1903年,荷里活才升格为镇,但真正让这个地方起飞的却是后来的电影工业。

美国早期的电影工业都集中在东岸的纽约,当时的摄影棚大都搭建在纽约大楼的顶楼,以克服灯光问题。但是爱迪生的公司几乎垄断了所有电影拍摄工具的专利权,电影公司经常被起诉,在电影萌芽的前十年内,先后出现超过500宗的版权诉讼。这种垄断体系俗称“托拉斯”(英文trust的音译),不少独立电影公司为了躲避电影托拉斯和专利权的压迫,1910年开始从东岸的纽约搬迁到西岸的加州,最后落脚在当时一片荒芜的荷里活,因为那里常年阳光充足,以及提供了电影所需要的自然景观,非常适合拍片。

1921年的荷里活已经片厂林立,人口从不到1000人飙升至10万,在一战过后崛起取代欧洲诸国成为电影工业重镇。小图:最早为荷里活带来建设的是这位地产开发商Hobart Johnstone Whitley,1886年的荷里活当时还是一片农田。

 

小镇蜕变电影梦工厂

第一个在荷里活拍电影的导演是美国“电影之父”D. W. Griffith,他在1910年拍了17分钟的单卷电影《Old California》。而首家落地荷里活的电影公司是1911年的Nestor Company,紧随其后的还有Paramount、华纳兄弟、雷电华(RKO)和Columbia。在电影公司到来之前,荷里活只不过是一个人口不到1000人的小镇,但是到了1921年,当地人口已经飙升至十万人,片厂林立,附近的Beverly Hills也开始出现明星的豪宅,荷里活从灰姑娘蜕变成光芒四射的公主。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为了躲避电影托拉斯的独立制片公司在这里落地生根,经过重组合并后,渐渐形成Paramount、Universal、Fox、米高梅(MGM)和华纳兄弟五大巨头,后来演变成更大的电影托拉斯,创造了荷里活片厂制度的黄金时代,直到60年代末期出现新一波的独立制片潮为止。

发展商宣传房产竖地标

1923年,一家发展商为了宣传自家的房产,在荷里活山上竖起巨型的HOLLYWOODLAND字眼;到了1949年,当地的商会决定修复并把LAND移走,剩下的白色看板就成了荷里活流传至今的地标。

荷里活的崛起完全结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电影萌芽的最初二十年,手执牛耳的是电影发源地法国,最大市场在欧洲,但随着1914年爆发长达四年的世界第一次大战,整个欧洲沦为战场后,独善其身的美国趁虚而入,在极短时间内取代欧洲诸国,成为电影最大的生产地和市场,刚刚起步的荷里活从中受惠,迅速崛起成为电影工业重镇。这里集合了电影公司的总部,大型片厂林立,提供无数工作岗位,也吸引不少追梦的年轻人前来碰运气。资金的不断涌入,加上新技术的开发,荷里活成为一个一站式的电影集中地,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导演、明星、编剧、艺术家、投资者的到来,长期维持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其他地方也纷纷仿效荷里活的发展模式,於是在印度北部出现了以Hindi语系为中心的Bollywood,南印度则有拍摄Tamil语系电影为主的Kollywood(以Chennai为中心),以及拍摄Telugu语系电影的Tollywood(以Hyderabad为中心)。香港也曾经一度因为年产数百部电影而被称为“东方荷里活”,非洲最大的电影生产国尼日利亚也有本身的电影基地Nollywood,都是Hollywood的翻版,可见它的影响无远弗届。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近年从剧场教学退休后,喜欢在社交媒体撰写各类艺评。

ADVERTISEMENT

本周热门
精选文章

延伸阅读